大胃王下载(人民需要大胃王吗)-pg电玩城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胃王下载,以及人民需要大胃王吗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b站up主@孙狗子刘老虎翻车了,起因是他在上传自己最新的吃播视频时,不小心发布成了自己未经剪辑过的原片,原片中这位up主不断地重复着“咀嚼食物——在画外音指导下吐掉——继续咀嚼食物”的过程,俨然一副工业化生产、团队精心包装的派头。
于是从5月19日开始,不断有人涌入他的评论区和视频弹幕里进行集体围观,有人瞄准了他的“大胃王”人设,称“谢谢他们把吃饭变成一项痛苦的任务”,更多人选择的是嘲讽“这点饭我都可以吃,还要假吃”、“吃不了这碗饭,就不要赚这个钱”。
较真起来,这件事其实挺魔幻的。
从表面上看,这样一位不甚出名的“吃播”up主能够迎来数以万计的嘲讽,甚至一度出现在微博热搜,似乎说明人们对于“大胃王”积怨已久,以至于当合适的事故出现后能够快速发展为“公愤宣泄口”,但从具体的评论内容来看,人们真正讨厌的似乎并不是“大胃王”本身。
比如“浪胃仙”在评论区里的高频出现,看上去更像是人们通过“拉踩”的形式强调着“大胃王圈”的鄙视链,即真吃>催吐>假吃>假吃还吃不多。
这是一种比“假吃真吐”更容易让人产生好奇的暧昧态度:如果说造假的行为无可辩驳的被定义为这个领域内的鄙视链底层,那么被舆论所宽容的“真吃”、“真大胃王”,它的价值究竟又是什么呢?
在网上,你很容易找到“吃播”和“大胃王”是如何诞生的答案。但“吃播”和“大胃王”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吃”的节目收视率总是不错,到今天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
比如开播于1989年、堪称吃播界活化石的日本综艺《元祖!大食い王決定戦》,就曾经通过制作人给出过官方层面的诠释。他们认为“吃播”的意义在于“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看到朋友同人吃下几乎不可能吃下的巨量食物,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爽快。”
但同样是在日本,媒体人却认为人们对于吃播的喜爱有着浓厚的历史原因,即“少而精”的国民饮食文化,让人们潜意识里都有着“减肥压力造成的逆反心理”。媒体人还为这种逆反心理造了一个名为“二律背反(2つの相反)”的概念,用来形容这种“既想多吃又想苗条”的欲望。
(著名的木下大胃王,就出道于《元祖!大食い王決定戦》)
吃播的另一个诞生地韩国也有类似的分歧。
在早期的媒体报道里(也就是2014年,韩国直播网站afreecatv开始出现吃播内容的前后),人们常常用“美食偷窥热”来向外界介绍这种新兴的内容形式,并常常在标题中与“美女”、“x小时收入xxxx美元”联系在一起。
粉丝和学者们却都不认为这种狂热与“偷窥”、“美女”、“收入”有太多关系,分别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在粉丝看来,“她只是不想一个人吃饭,希望身旁有人陪伴”;首尔大学则将这种观点延伸为了“韩国原子化社会带来的必然趋势”——未来15年内,韩国的独居家庭将占所有家庭组合的三分之一,而“在线用餐秀可以满足心理需求,让人们有一种和别人一起吃饭的错觉”。
最合理的解释可能就是时代的发展,推动着人们主动选择了“吃播”:天生自带“分享性”和“表演性”的吃,能够摆脱传统内容制作模式、内容制作周期短的“吃播”,太适合在新时代传播了。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似乎难以找到比“大胃王”更能带来感官刺激、更能够短时间完成情绪传递的内容形式了。
开头提到的《元祖!大食い王決定戦》就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完成的“二次重生”。这档综艺能够在如今的中文互联网备受推崇、被奉为“吃播界鼻祖”,实际上是2005年改版后的结果。这一时期的节目的主线是“普通人用很便宜的价格能吃到的大餐”。与此同时,选手们也开始通过youtube等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进一步让“能吃好幸福”的设定深入人心。
而在此之前(也就是2005年之前),《元祖!大食い王決定戦》的设定则是“锦标赛”,将大量篇幅落在对选手的描绘上——比如小林尊和他发明的“所罗门吃法”——这种设定不仅让该节目伴随着电视媒体的衰落而下滑,甚至引发了一连串至今读起来颇有“既视感”的危机:
-2002年,日本爱知县的一名初中生因为模仿节目中的大胃王而窒息死亡,节目因此在空前的舆论压力下停播三年;
-2005年,有参赛者在个人博客上曝光他们会“冲进厕所,吐掉他们所吃的一切”,媒体给出的醒目标题是“糟蹋食物”(食べ物を粗末にしている);
-同样是2005年,有媒体爆料该节目的合作形式(即用宣传来代替酬金)的方式,让协助拍摄的餐饮店承受着很大的亏空压力,称“几位选手能吃掉一百人份的食物”……
与之类似,主打“在规定金额内如何吃到高级料理”这样“精打细算风格”的美食综艺“ぐるぐるナインティナイン”,在刚开播时曾经被批评“用食物当玩具,完全没有考虑到还在受饥荒的人们”,但如今也成为了能够吸引白石麻衣、斋藤飞鸟等当红爱豆参加的长寿国民综艺。
(这些评论在讨论什么,不用翻译也能看明白个大概)
这个问题在中国就更复杂了。一方面,中国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了“吃”的乐趣所在,甚至很早就萌芽了“大胃王”的笑点。早在1989年,在春晚小品《胡椒面》里,陈佩斯大摇大摆地上场后的第一句台词就是“来二斤馄饨”——这个包袱扔出来就响,因为之前出场的朱时茂只点了“一两馄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哈哈大笑:
1984年春晚小品《吃面条》就更加典型了。陈佩斯通过无实物表演吃了满满一大桶面条,也通过吃面条串联起了之后的所有包袱:因为贪吃忘了说台词——因为吃撑了说不好台词。
陈佩斯这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的“大胃王”,无一例外都是负面人物:吃二斤馄饨的那位从打扮到举止,看上去都是个“混子”,所以才会为了一个胡椒瓶就能和同桌斗得面红耳赤,临了还顺走饭店一个碗;吃了一桶面条的陈小二,就是冲着“吃”来的,根本没考虑过什么“电影事业”。
剧组也担心“吃面条”的三观会不会有问题,直到春晚直播不到半个小时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一个领导敢点头让小品通过。在后来的报道里,人们总是强调总导演黄一鹤是在“顶住压力”的情况下同意过审。
你可以将这种有明显偏向的设定,理解为中国人对爱好固有的“含蓄表达”导致的“羞愧于好吃”,也可以理解为在节俭教育引导下的“吃的原罪化”,但老话讲“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就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大环境背景,也早就了中国吃播最大的不同之处:中国人民对于吃播并不是没有“欲”,而是在没有合适内容传播环境下的“被动禁欲”。
等到中国人开始看到规模化、垂直于“吃”本身行为的硬核吃播时,已经是社交网络时代。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是生活场景的全面线上化解构(尤其是算法推荐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普通人开始有机会甩掉舆论监督的束缚,能直面的自己喜好,而内容创作者们不再过多地承担起“大众传播”的包袱,敢于垂直地聚焦到喜好上。
所以回看中国吃播的发展,很容易看到一条近乎“宣泄”式的轨迹:
比如号称中国第一个专业吃播平台“中国吃播”,上线时间是2015年,到同年11月才刚刚达到播放量200万的水准,而短短3年之后的2018年,根据《2019淘宝美食直播趋势报告》,仅淘宝一个平台就有超过16亿人次在淘宝收看过美食直播。
(直播吃饭月入百万的梗,也是2014年开始出现的)
只是这种发展节奏也埋下了伏笔:直播等新兴产业的崛起,让流量开始更简单、更平民化地兑现价值,大胃王成为“吃播”最常见的内容主题、又通过吃播成为短视频时代最主流的内容类型之一,几乎是一个人们必然经历的历史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没有意识到“大胃王”形式的内容,可能会在公共传播的过程中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换句话说,问题不是不存在了,而是在利益权衡下被暂时搁置了。
比如早在2016年,豆瓣鹅组就曾经扒过一名叫做“吃播大胃少女kiki酱”的b站up主,并以她为典型案例严肃讨论了一波“催吐吃播”的行为。再加上在视频中“kiki酱”不甚美好的脸色以及用餐环境,当年就有人在评论区里提出疑问:
这种吃播的意义在哪里?这个行业是不是过于没有门槛了?
(“奇葩说吧”吧友们提出的论题)
来自官方的约束与引导也在不断完善。在吃播发源地韩国,有观点认为韩国人的肥胖率从1998年的26%上升到2016年的34.8%,吃播难辞其咎。因此在2018年,韩国保健福祉部宣布为吃播制定行业指导方针,改善饮食行为,并且建立监测系统,旨在纠正大胃王对受众可能带来的不良引导。
中国也曾经出台过类似的策略。2018年4月,广电总局曾经点名多家直播平台对内容进行整改,全面排查库存已有节目,下线有问题节目——其中就包括吃播,以至于到今天你仍然可以通过关键词“整改后的吃播”找到大量结果,人们曾经欣喜地感叹:“整改后的吃播,开始拼创意了。”
(“吃播整改后”甚至成为了一个tag)
但从时间线上来看,无论是舆论的抵制还是官方整改,几乎都收效甚微。一方面,类似于“主播直播吃壁虎死亡”事件的吃播乱象仍然偶有发现,另一方面,那些在整改后开始获得流量的现象级吃播达人们,也很难说比以前只拼饭量的“大胃王”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以b站生活区为例,在生活区轮播图里大胃吃播仍然是最常见的内容,比如能吃掉“2斤腌肥肉配4斤芝士”的“俄罗斯野食大叔”。在b站增长最快的vlog细分内容里,一名从造型到拍摄背景到文案都有点土土的up主“cram阿强”拿到了bilibili认证的vlog领域优质up主,最火的一期内容名为“小伙买12斤羊棒骨,清炖一大锅,配一斤米饭,一顿狂吃,过瘾!”
包括开头提到的优质大胃王“浪胃仙”,虽然在这两年快速走红、直接赶超了“密子君”等国内初代大胃王,但其基本内容模式是“老板不信邪 浪胃仙来震惊他一下”。
所以当人们聊起“大胃王”,尤其是在内容创业的语境下聊起“大胃王”的时候,很容易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很没有“未来感”的话题:
你可以通过时间线的复盘,发现人们并不是真正需要大胃王,而是在流量时代选择了权衡利益的搁置争议;也可以通过同样的复盘,发现人们似乎又很需要大胃王,以至于不断延长“搁置争议”的时间阈值,让“大胃王”获得了社交网络时代罕见的内容生命力。
(大盘子、大包装、大分量、硬吃,我们可以将这种直播风格称为“三大一硬”)
当然严格来说,时间线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2016年7月-10月,公安部曾经开展过一次全面的网络直播整治,对一系列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直播内容(包括短视频内容)进行了集中清理,悦橙直播、乐秀直播、蜜豆直播等一批直播平台被下架并关停,未被关停但被责令整改的映客、花椒、快手等平台也在期间受到严重影响;
2018年4月,因广电总局要求,对低俗、暴力、血腥、色情、有害问题节目内部进行大整改的快手等产品,在短时间内出现下载量、活跃度的严重下滑。
现在想想,这或许是“大胃王被人民需要”的重要理由之一:相比于其他善于抓取注意力的内容,“吃播”相对安全太多了。再考虑到短视频作为内容载体日趋重要的地位,出于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胃王”现在伴随着“吃播”重要性的提升,逐渐成为人工干预的流量副产品,拿得起放不下。
只是这也随之带来了两个新的问题:
-行业需求算不算“人民的需求”;
-行业会利益权衡的前提下帮人民解决“需求里的问题”吗;
可能没人知道答案,也可能不会有答案。尤其是后者看起来遥遥无期,正如我们在《人民需要新的短视频平台》里提到的那样,目前的短视频内容格局并不是铁板一块,大量一镜到底、没有剪辑、缺少策划、最终落脚点停留在猎奇和颜值的短视频在快手等平台上大量走红,证明了算法推荐技术也在牢牢绑死头部平台,后来者仍然有机会通过策划与运营完成弯道超车。
但问题在于“流量焦虑”的今天,又有多少新平台愿意下决心改变现象,将内容质量设置在内容受欢迎程度之前呢?
毕竟谁也不会天真地去责问平台们:你们怎么这么不思进取,不为人民进步着想呢?
前不久李子柒一个做土豆的视频又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也在youtube上挤进了各国排行。李子柒的走红,可以用很多角度和多种理论范式来解释,但刨去譬如团队、文化输出等等争议,李子柒的视频也是真的过硬。她的那些精细生产,和阿婆一起吃饭,不也是吃播的一种吗?
吃播制作的广度很大,从粗糙取向的徐大sao到精致中产的麟宣森,从高端的《风味人间》再到文化人吃吃喝喝聊天的《风味实验室》,期间还能容纳得下几千个王刚四伯爷。有些视频平台,如沸点视频推出了“拍客学院”扶持优质内容生产。
那些认为“吃播博主给人陪伴感”,可以消停一会了,观众不健康的猎奇欲望不应该被无限制的满足,陪伴感的获取也不只能通过牺牲吃播主播的饮食健康来获取。
虽然不论我们如何反对吃播,大胃吃播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反对而终止,视频平台填喂出的大胃王上每一个人都与观众有关。但在“用观看和点击投票”这件事上,观众能做的比想象中的多。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大胃王下载和人民需要大胃王吗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